作者:张娜平
时间:2025年6月16日
Part 01.
|前言|
刺痛灵魂的“双标”:完美执念的枷锁
(...)
当陈彦东老师在父亲节课堂上抛出这句话,全场爸爸陷入沉思。它精准刺中了家长的“双标”:对孩子严苛无比,对自己宽容有加。这“双标”,正是孩子心头最深的刺。
我们为何如此执着于对错? 纠结于一次考试失利、一个磨蹭的早晨、一句顶撞......
陈彦东老师一语点破:“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允许他人的一句恶言在心里反复伤害自己一辈子。一个人骂你一句,他转身即忘,你却记了一天、一年、甚至一生——这无异于允许他在你心里骂了一辈子。 ”
王纪琼院长也有形象的比喻:“别人放了个屁,你却一直站在屁里不愿离开。真正的认知觉醒,是看清并接纳:这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一片既黑又白的复杂生态图景。
人性如此复杂,怎能简单贴上“好坏”标签?孩子是不完美的,爱人是,我们自身更是。”
接纳不完美:资源整合思维的起点
(...)
当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思维才能转向更广阔的空间,一切资源皆可为我所用,这,才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孩子“利用黑白”的格局,远比紧盯分数重要千倍。遗憾的是,许多孩子连求助意识都匮乏。家长重金投入,孩子却因认知局限拒绝援手。
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主动的求助意识和求助能力。
——王纪琼
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学不会”,而在“不想学”。
冰山之下:厌学休学的真相
(...)
面对孩子的拖拉磨蹭、成绩下滑,我们常急于寻找“特效药”。然而,行为只是冰山一角。
水面之上(行为层):
动作慢、拖延、不配合、心不在焉。(潜台词:“别催了!我在用‘慢动作’喊救命!”)
水面之下第一层(感受层)
挫败、焦虑、恐惧、无力、被淹没感。(心声:“我快被‘做不好’淹死了!好怕、好累!”)
水面之下第二层(期待层)
渴望理解、支持、具体的帮助、包容、鼓励。(诉求:“求求你们,别光骂我慢!我需要的是‘帮帮我’或‘没关系’!”)
最深层(渴望层)
无条件的接纳、被爱、被看见、归属感、安全感、价值感我存在本身就有价值。(核心呼唤:“救救我!我只想被爱、被看见真实的我,哪怕我不够快、不够好!”)
当孩子在学习中持续体验挫败感、无力感、无价值感,再高效的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艾宾浩斯记忆法、番茄工作法等)都形同虚设。
如果家庭氛围持续输送的是匮乏与否定,孩子走向厌学、休学便不远了。
家庭:决定生死的“情绪鱼缸”
(...)
王纪琼院长的“鱼缸理论”警示:家庭氛围是孩子赖以生存的“水”。 若这“水”充满苛责与冲突,孩子便陷入“内忧外患”的绝境——学校受挫已不易,回家更遭二次伤害。
家庭就是鱼缸,夫妻就是水,孩子就是小鱼。
——王纪琼
最终,厌学、休学或自残,成了他们唯一能掌控的痛苦出口。
重塑教育:用“总裁思维”托举未来
(...)
父母需要升级思维,将家庭转化为“成长型组织”,自身角色从“管控者”转向“教练”——提供工具、设定边界、激发潜能,让孩子在现实中淬炼出“人生商业模式”。
战略定力
在浮躁中锚定核心目标(孩子的长期成长),以终为始。
决策赋权
把方向盘交还孩子,培养“CEO式”决断力与责任担当。
抗挫机制
允许跌倒,在失败中锻造“反脆弱”筋骨。行动,是对抗焦虑抑郁最朴素的良药。
资源整合
突破小我格局,善用一切“可用之物”(生态思维)。
榜样力量
榜样大于说教,父母的言行是最有力的教材。
关键转型:从管控者到教练
(...)
教育不是驯服,而是点燃。 停止“强按牛头喝水”的控制,孩子才能真正找回内驱力。
用“你有需求,我有要求”的智慧边界,替代放纵与苛责,完成从管控者到赋能型教练的转变。
父母的背影,是孩子最深的课程
(...)
父母的生命状态,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当我们能包容世界的灰度,孩子才有勇气在复杂中穿行;
当我们把家打造成能量补给站,孩子自会在风雨中生翅翱翔。
我们总焦虑孩子是否抵达某个高度,却忘了审视自己是否垫起了那块基石。
真正的教育觉醒,始于放下苛责的鞭子,拾起自省的明镜。
孩子口中的“富二代”反讽,恰是一剂良药:教育真正的困局,从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未能照见的内心。
孩子终将模仿我们的背影,而非复述我们的训诫。 我们如何面对挫折、整合资源、在混沌中穿行——这些无声的示范,才是孩子最深的课程。
今日我聆听陈老师直播(是在加班中完成),三点核心智慧如醍醐灌顶:
榜样大于说教:
时刻自省:我要求孩子的,自己是否做到?身教远胜千言。
一切资源皆可为我所用!
今日加班疲惫,正因不放心他人、怕得罪客户而大包大揽。听到此句,豁然开朗:我的累,源于未链接资源、未给他人成长空间!
立刻召集团队,明确分工,信任交付——化阻力为助力!
父母角色:从“管控者”到“教练”!
精准深刻!指明了方向:从控制到引导,从命令到赋能。
这是构建健康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你是否也曾陷入“完美执念”,在不经意间用“双标”苛责了孩子?
那个令你觉醒的瞬间是什么?又是如何开始改变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认知转变故事,让我们在反思中共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