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艳
时间:2025年11月19日
|前言|
南辕北辙的教育
(...)
孩子远离“感觉”的原因
学校教育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而家庭教育中也充斥着各种道理说教,要求孩子听话。
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被培养得偏向理性,与自身的感性感觉渐行渐远。
那么,家长是如何让孩子逐渐讨厌“感觉”的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不许哭!”
当孩子哭泣时,家长常常会感到焦躁,不是粗暴地命令他们“憋回去”,就是讲一些诸如“男儿有泪不轻弹”、“哭鼻子丢人”之类的道理。
“不许有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情绪,比如发脾气或打人时,家长不是教他们如何识别和管理情绪,而是直接打骂,或简单粗暴地禁止。
“不许不听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常常利用恐惧、害怕或愧疚来约束他们。而这些感受恰恰是孩子最不愿意体验的。
比如,“再不听话警察叔叔来抓你了”、“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不写完作业不许睡觉”、“考这么点分数对得起你妈”、“妈妈为了你......”

看到了吗?孩子与“感觉”的分离,正是我们一手教会的。
一个人只有先对外在事物产生好奇,才会产生感觉;有了感觉,才会愿意尝试,并在尝试中获得经验。
而这份经验会逐渐发展为能力,而从被肯定的能力中,才会生长出自信,最终形成自爱与自尊。
我们一边希望孩子拥有自信,一边却不自觉地掐断了自信发展的源头——这何尝不是一种辛辛苦苦的南辕北辙?

我和儿子的对话
(...)
昨晚儿子对我说:“妈妈,我想躺在你腿上腻歪一会儿。”我说:“躺吧!”
于是,儿子躺在我腿上跟我分享他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比如今天被谁表扬了,换座了,出去做课间操了......
“妈妈,我们今天200米短跑测评了,你猜猜结果咋样?”
儿子
我
“毫无悬念,你又是第一呗。”
这时,儿子噘着小嘴给我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认可孩子的行为,给到孩子正向的定义——鸡蛋里挑骨头的对孩子进行赞美。
——王纪琼
我
“咋啦?被别人秒啦?”
“您能不能假装不知道,然后我一说,你就表现出很惊讶的样子,给我点情绪价值!”
儿子
我
“sorry,sorry,我错了,刚刚什么也没发生,重来!你跑咋样呀?”
“第一!”
儿子
我
“是吗,你太厉害啦!你咋跑这么快呢?飞毛腿呀!”
我
“这回我表现咋样?”
孩子满是开心和享受。

别让爱,止于唇齿
(...)
用心倾听,用爱回应
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小升初考试。全班有八九个同学考上了重点中学,我就是其中之一。
当我考上后开心的去告诉爸爸,他只是“哦”了一声,我当时心里很是失落,那种感受至今还记得。
在刚刚举办的读书慧上,我问在场的家长们:“如果孩子平时只能考七十多分,这回突然考了八十多分,你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有的家长表示:“孩子确实有类似情况发生,但因为平时对孩子没有太高要求,所以即便孩子进步一点,也没有把这份开心和肯定表达给孩子。”
成为孩子的教育观察者、教育引领者和教育回应者。
——王纪琼
其实,孩子努力进步的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动力就会变弱,也难以发展出自信。
别让爱,止于唇齿
(...)
具备这4个特征,关系注定疲惫
前两天,儿子把胳膊举过头顶,比成一个爱心给我。
我看到后就敷衍地“嗯”了一下,他马上提醒我:“妈妈,你能不能像奶奶一样?我给奶奶比心,她就会使劲笑,你就‘嗯’一下!”

儿子每天都会跟我说好几遍“妈妈我爱你”,或者做一些小动作,我偶尔会不自觉地敷衍过去。
被儿子提醒后,我每一次都认真回应。我要珍惜我们之间这份爱的流动。
心中要装着孩子。
——王纪琼
我深深体会到,孩子的自信与动力,就建立在我们一次次真诚地回应之上。

我们的关注和肯定,如同阳光照向幼苗,每一次被看见、被接纳,都会化为他们内心成长的养分。
这样,他们才会越来越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有能力面对挑战、不断进步。
当我们开始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与世界,他们也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让理性与感性协同发展。
一个靠美好感受驱动的人,远比只靠大脑理性驱动的人,走得更远、更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