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0371-55550996微博微信在线咨询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发表时间:2025-11-20 14:40:54 阅读次数:

 

作者:刘伟

时间:2025年11月18日

 

 

 

 

前言

 

 

 

生活中,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地分享一件事,却被一句话浇灭了热情。

 

今天,我们就从“扫兴的表现、根源、应对以及自我调整”四个方面,来系统拆解“扫兴”这一问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有所感悟,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

 

 

...

 

 

为什么我们总在泼冷水?

(...)

 

 

你的“不合时宜”,正悄悄消耗关系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一对情侣,姑娘本来特别喜欢小伙的微笑。

 

结果有一天,姑娘家有亲人去世,小伙去奔丧的时候还咧着嘴笑,姑娘当场就怒了。小伙却一脸茫然:“你不是最喜欢我的微笑吗?”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我们发现,小伙的微笑本身没错,错就错在“不合时宜”。生活中的扫兴,大多都是这样——不是表达本身有问题,而是打破了当下场景和别人情绪原本的和谐感。

 

 
 

我的人生经历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本来和朋友们外出吃饭,她一路抱怨“天热、饭不好吃”。结果,硬生生把大家的快乐打了折扣。

 

老公买了礼物,老婆第一句就质疑是不是处理款,或者问:“你是不是把全店最丑的买回来了?”

 

 
 

我的察觉

 

当然,我也有过这样扫兴的时候。20年前,老公去郑州学习,在当时很红火的“亚细亚”给我买回来一套时兴套装,我却质问他:“你买这东西我穿去哪里?”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孩子高兴地展示用3小时制作的手工作品,我却问:“3小时你能背多少单词?”

 

扫兴的人可能并不坏,甚至老实善良、热心肠,但就是自带“扫兴特质”,无论在家庭、恋爱、职场还是朋友相处中,都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

 

沟通是技术,相处是艺术。

——王纪琼

 

那么,这种“扫兴特质”通常有哪些表现呢?往往逃不开以下4个特点,我们不妨对照看看自己或身边人有没有中招!

 

 

...

 

 

扫兴的四大表现

(...)

 

 

具备这4个特征,关系注定疲惫

1

 

习惯性看到“不足”

无论对方付出多少、事情本身有多积极,这类人的第一反应总是“找毛病”,往往忽略了其中的美好与别人的用心。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举例讲解

 

老公兴冲冲地买了礼物回来,老婆第一反应却是“是不是被导购骗了?是不是买了滞销款?”;

 

孩子早起完成打卡,妈妈却泼冷水:“虽然你是第一个早起,但态度和认真程度还不如前两天!”;

 

认可孩子的行为,给到孩子正向的定义——鸡蛋里挑骨头的对孩子进行赞美。

——王纪琼

 

十道题孩子做对了九道,家长却只盯着错的那一道追问原因;

 

和朋友出去旅游,一路上明明有许多开心的美景与趣事,她却全程只抱怨“人多、天热”,把大家的兴致一点点磨灭。

 
 

 

 

 

我的感悟

 

对方并非故意挑剔,而是本能地更关注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2

 

习惯性地否定别人

无论你做得有多好,他们总会下意识地反驳和贬低,总能找到否定的理由,觉得“还不够好”。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举例讲解

 

妻子希望丈夫多关注孩子,但她不明说需求,反而用贬低的方式说:“你把精力往家里放一放。孩子听你的才叫本事,外面人听你的有啥用?”

 

丈夫事业有成,想在老朋友面前分享成就,妻子却在一旁提起他当年的狼狈,并告诫他“别飘”。

 
 

 

 

 

我的感悟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为什么有的夫妻之间总是会产生矛盾?

 

因为有些伴侣总是在提醒他过去的不堪,不断地揭开他的伤疤,而不是与他共享胜利的喜悦。

 

真正聪明的相处之道,是比对方更快地忘记他的过去,更多地肯定他当下的付出与成就。

 
 

 

3

 

功利性特别强

在这类人眼中,所有事情都必须有“实际价值”,否则就是浪费时间。他们因此常常忽略他人的情绪体验。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举例讲解

 

孩子花3小时精心穿了串手链送给妈妈,妈妈第一句话却是:“你这3小时能背多少单词?穿手串有什么用?”;

 

孩子开心地分享轮滑比赛得了第一,妈妈却追问:“高考能加分吗?”;

 

孩子想去新开的餐厅尝尝,爸爸在一旁挖苦:“你怎么不去尝尝考第一名的滋味?”

 
 

 

 

 

我的感悟

 

也许这位爸爸觉得这只是开玩笑,但真正的玩笑,应该让被开玩笑的人也感到好笑。

 

高级的幽默往往是自嘲,而不是把挖苦讽刺当作“风趣”。这样的话,对别人的打击其实非常大。

 

另外,任何玩笑里都或多或少带有认真的成分,这种裹着玩笑外衣的否定,往往会让人更加不适。

 
 

 

4

 

把焦虑变成“情绪绑架”

这类人总是把自己的焦虑放大,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还把自己的担忧强行灌输给别人,甚至用灾难化的想象来恐吓对方,以此引发对方的内疚或恐惧。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举例讲解

 

夫妻离婚后,爸爸想给儿子出钱考驾照、买辆车,前妻却反驳说:“你给他买车,是不是想让他出车祸?”;

 

爸爸每月给孩子5000元的生活费,妈妈却警告孩子:“要是你爸爸以后事业不行了,你怎么办?会不会去做违法的事?”

 
 

 

 

 

我的感悟

 

这种过度的焦虑,表面上像是关心,实际上却在制造恐慌、绑架情绪,最终只会让身边人感到窒息,只想逃离。

 
 

 

 

...

 

 

扫兴的两种特质

(...)

 

 

宜人性”和“开放性

 

从人格特质的角度看,“扫兴”主要和两种特质有关:“宜人性”和“开放性”。

 

1

 

低“宜人性

宜人性”低的人,通常表现为缺乏共情力、喜欢竞争、说话直接、缺乏耐心,并且社交能力较弱,不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他们往往并非故意扫兴,而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话会让别人不舒服,甚至认为“我只是实话实说”,从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我的感悟

 

正如王纪琼院长所说:“说话直是一种病,得治。刀子嘴一定是刀子心,没有那么狠的心,就不要说那么狠的话。”

 

文聪老师也指出:“真诚不代表实话实说,实话实说也未必是真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更恰当的方式表达心理感受,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2

“”

低“开放性

开放性”低的人,往往抗拒新事物、固守己见,喜欢说教、好为人师。习惯通过攻击别人来维护自己固有的认知,也容易陷入对错的争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犟人”。

 

当别人想尝试新事物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反对;当别人提出不同观点时,他们总想反驳。这样的行为,自然就成了别人眼中“扫兴”的人。

 

简单来说:“宜人性”低的人不懂共情,“开放性”低的人不懂包容,两者叠加,就形成了“扫兴体质”。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我的感悟

 

其实,很多扫兴的人本质并不坏,只是习惯了用负面、否定的方式表达自己。

 

这种行为模式与他们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

 

 

如何避免扫兴?

(...)

 

 

有以下三种方式

1

 

支持性反馈,接纳“和而不同”

真正能长久相处的人,未必三观完全一致,关键在于彼此包容、和而不同。

 

当别人与你分享喜悦或发出邀请时,即便你不认同或不打算参与,也不必急于否定。

 

更好的方式是先尊重对方的需求,再温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举例讲解

 

朋友约你一起吃火锅,你若不喜欢,不必抱怨,可以和朋友商量:“我们能不能换一样你我都喜欢的?”

 

不抱怨、不抵抗、向内寻、勤思考,让一切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王纪琼

 

切忌一边勉强参与,一边不停抱怨,更不要施加道德压力:“我都牺牲自己来陪你了,你还不领情?”

 
 

 

 

 

我的感悟

 

彼此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允许各自追寻适合自己的快乐,这才是“和而不同”的智慧。

 

就像《欢乐颂》中的曲筱绡和赵医生,两人差异虽大,却因互相包容,反而形成了积极的互补。

 
 

 

2

 

坦诚沟通,不搞“情绪绑架”

很多人之所以扫兴,其实是因为不擅长恰当地表达情绪。

 

比如在感到焦虑时,他们往往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是把情绪压力传递给对方。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举例讲解

 

孩子要去北京治病,前一晚妈妈面无表情地坐着不睡觉。

 

孩子劝她去休息,她却回答:“你以为我能睡得着吗?你明天治病我不担心、不害怕吗?”

 

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的焦虑是自己造成的,从而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这其实是一种“表情暴力”。

 
 

 

 

 

我的感悟

 

我们可以坦诚的面对自己的情绪,不把责任丢给他人。

 

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妈妈确实很担心你,看到你身体不舒服,心里一直放不下。”

 

“但这是我的情绪,不是你的错,我会自己调整好。你安心治病,不用为我操心。”

 

明确“我的情绪,我负责”,不让别人为你的感受买单,这才是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3

 

贴合场景,做“合时宜”的人

和谐本身就是一种美,要做到不扫兴,关键在于让自己的言行与当下的场景和氛围相契合,避免做出格格不入的事。

 

奔丧时保持庄重,不嘻嘻哈哈;朋友旅行时共同享受,不全程抱怨;孩子产生奇思妙想时,试着跟上他的节奏......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举例讲解

 

网上曾流传一个温暖的小视频——在高速公路上,孩子突然说想吃“扁扁的面包”。

 

爸爸妈妈没有否定他这个奇怪的想法,而是把车开进服务区,真的用轮胎把面包压成小饼,让孩子开心地吃到。

 

网友纷纷留言:“被暖到了,这就是别人家的爸妈!”

 

这一幕之所以成为不扫兴的典范,就在于父母懂得共情,愿意融入孩子的节奏,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否定孩子的快乐。

 
 

 

 

 

我的感悟

 

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大家注意:陪孩子玩的时候,不要抱着“我是来陪你的”心态,而应是“我们一起玩”。

 

只要真正投入、玩在一起,让孩子感受到是你们共同在享受这段时光,目的就达到了。

 
 

 

 

...

 

 

扫兴人格相处指南

(...)

 

 

善意解读,适度远离

 

我们自己努力做到不扫兴,但身边难免会有习惯扫兴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可以试试以下两个特别实用的方法。

 

1

 

 善意解读,看见话外的需求

许多“扫兴的话”本身并非出于恶意,更多是表达方式不妥,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方的关心。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举例讲解

 

老公兴高采烈地给老婆买了一款新手机,老婆却说:“怎么花钱这么大手大脚?”

 
 

 

 

 

我的感悟

 

这时先别急着生气,不妨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她或许是觉得你们是利益共同体,花你的钱就像花她的钱一样感到心疼;也可能是她习惯了节俭,不舍得用这么好的东西。

 

先读懂对方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再进行沟通,矛盾就更容易化解。

 

无需直接反驳,可以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我知道你心疼钱,但我买这个手机是觉得它好用,想让你用得更舒服一点。”

 
 

 

2

 

学会自我满足,适时保持距离

如果对方习惯性扫兴,并且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那就不要再指望改变他。

 

我们不应把快乐只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当对方没有能力或意愿提供情绪价值时,就要学会自己培养快乐和幸福的能力。

 

把关注点放回自己身上,多照顾自己的感受,多做喜欢的事,多结交能给你正向反馈的朋友。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举例讲解

 

如果某位朋友旅行时总在抱怨,下次就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旅伴;如果家人总是否定你,就多花时间和认可你的人相处。

 
 

 

 

 

我的感悟

 

请记住:快乐从来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创造的。如果对方的扫兴已经持续影响你的心情,那就适当保持距离,不必勉强自己去迎合。

 

我们没必要为了别人的低情商,而一再委屈自己的情绪。

 
 

 

 

...

 

 

不扫兴的修养

(...)

 

 

不伤人,不委屈

“扫兴”的很多表现,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问题往往出在不合时宜、破坏和谐。

 

努力做一个不扫兴的人,并非虚伪,而是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这也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学会用更舒适的方式与人相处。

 

别让扫兴的人,吸走你的情绪能量!

 

本质上,“不扫兴”是一种可贵的共情能力与分寸感。它让我们学会在恰当的时机,用让对方感到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从而做到既不委屈自我,也不伤害他人。

 

愿我们无论是作为伴侣、父母、朋友还是子女,都能成为那个让人感到“舒服、合拍、得劲儿”的人。

 

当你主动传递这份温暖时,你会发现,周围的所有关系也会因此而愈发融洽和温暖。

 

 

咨询热线:0371-55550996

COPYRIGHT © 2020 心时代父母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1889号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