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0371-55550996微博微信在线咨询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发表时间:2025-11-17 14:03:42 阅读次数:

 

作者:忻玥

时间:2025年11月16日

 

 

前言

 

 

人生最心动的顿悟,总在不经意间降临。曾几何时,我深陷育儿的迷局:从“想管管”的焦虑,到“等等看”的犹豫,内心始终萦绕着不安的涟漪......

 

 

 

丈量世界,照见自己

 

 

从“不放心”到“彻底放心”

 

那段时间,我时而陷入“我真是个天才”的狂想,又时而坠入“我简直是个废柴”的绝望。

 

我深知,这是生命版本升级前必经的卡顿。于是,我选择跃入生活的“洪流”,利用业余时间投身一份全新的兼职。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在陌生的环境与挑战中,我丈量着不同的风景,直至激发出深藏的应激本能。

 

那一刻,我仿佛重走了孩子经历过的心路。那些曾听过的道理,终于在体验中落地生根。

 

王永春老师昔日“做幕后英雄”的点拨,也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成了在血液里确认的真相。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如今,面对孩子,我已无需纠结于“放不放心”,而是抵达了“彻不彻底”的理解,我的内心,充盈着全然的信任与欣赏。我终于能发自内心地,看着他自成风景。

 

 

 

 

当我脱下所有标签

 

 

以“存在本身”,被世界看见

 

本周的读书慧,永春老师带领我们探讨了一条短视频,触及“我即我所是”的核心——生命本自具足,无需外在勋章,内在的认同与彼此的欣赏,便是全部的光源。

 

张兆鹏老师的愿心,如一记响钟——他愿撕掉名片,甚至名字,只凭存在本身被识别。这让我深受触动:当剥落身份、评价与恐惧,我还能以什么,被世界真正看见?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兆鹏老师的灵魂拷问不断地在我心间回荡:“何事让我心惊?何人使我心动?”

 

当我回归本源,与万物规律并肩而立,便清晰地照见了人性最初的良善,执着占有的脆弱,有限自我的枷锁,与固有思维的围墙。

 

我终于理解了那位挑剔的阿姨,她的锋芒,是身份焦虑铸就的铠甲;也感恩追求完美的老板,他的严苛与不罚,让我看清了“正确”的局限与“包容”的力量。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他们的模样,照见了我的过往——我曾手持“正确”的标尺,只顾丈量孩子的未来,却忽略了蓝图下那个鲜活的生命。

 

如今,尝过被评判的滋味,更懂得被看见的温暖。我决心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

 

 

 

 

扎根与破土

 

 

一场关于成长的体悟

 

我曾将孩子的未来视为“薛定谔的猫”,困在“天才”与“废柴”的臆想之间,终日焦虑。

 

直到我停止观测,转身投入自己的新天地后,我终于看清成长的真相:它如竹,扎根时慢得几乎看不见动静,每一寸延伸都在黑暗中默默对抗;破土时却快得惊人,以决绝之姿迎向光亮。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我们都曾是个孩子,只是做大人太久,早已忘了当初那笨拙的模样。就像我这次兼职体验,尽管全心投入,仍不免踉跄出错,失误防不胜防。

 

那段埋头扎根的岁月里,最渴望的,是被一眼看穿脆弱之后,依然给予的包容与鼓励。等熬过生涩,脚步渐渐轻盈,终于能破土向阳,生出势如破竹的锋芒。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回望来路,体悟至深——在万千可能中,守护孩子的生命力,是父母最深的远见;在漫长守望里,静待花开,是园丁最高的智慧。

 

 

 

 

守护节奏,如其所是

 

 

生命的信号与爱的边界

 

聆听身体的信号,便是接纳真实;沉溺于正确的概念,反而会远离生命。

 

正如张兆鹏老师所言:“我们要允许亲人撞南墙,看着朋友走弯路,目送爱人踩深坑。因为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在家庭中,我们需要从渴望全面掌控,学会只取一叶。

 

我们要把孩子放在心里,用心守护他的成长节奏。这正是一条从“无”的初心出发,经历“有”的执着与占有,最终抵达“不占有,却真正拥有”的圆满之路。

 

 

 

 

拥抱真实

 

 

从执念到内在力量的觉醒

 

独占“好结果”的执念,是对确定性的贪婪,更是将结果等同于自我评判的认知牢笼。

 

初入新领域时,我如厌学的孩子般畏惧出错。老板的斥责与模糊的边界,曾让我们陷入双输的僵局。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直到我学会接纳“坏结果”,视其为最真实的反馈,才幡然醒悟:成长需要以定力承载、以关怀滋养、以规则明晰,方能走向共赢。

 

这正是从“过度创造”到“适度留白”的智慧,即把学习还给孩子,把情绪还给自己。

 

我曾习惯于寻求外部确认才敢交付,这实质是为想象中的“坏结果”提前预支痛苦。

 

追溯根源,这源于我对瑕疵的零容忍。而真正的成长,在于将每个错误转化为思维升级的补丁,从惯于审视评判,回归到如初见般欣赏。

 

当我放下对“万一”的执念,回归当下可把握的行动,便拥有了不断“开启”的勇气。

 

是孩子没有天赋,还是你缺乏发现的眼光?

 

我拥抱所有开出的结果,不再贪婪投射。也正由此,从内里生发出守护孩子“本自具足的内在生命力”的力量。

 

张兆鹏老师的话恰是印证了——真实需要种子,一个不加修饰的冲动或感受;真实需要时间,它拒绝揠苗助长;真实需要胸怀,一种容纳矛盾、接受模糊、拥抱不确定性的能力。

 

正因如此,我们方能理解:疼痛是抵达真实的“信使”,而说教则是囚禁感受的“牢笼”。

 

咨询热线:0371-55550996

COPYRIGHT © 2020 心时代父母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1889号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