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伟
时间:2025年9月12日
|前言|
王纪琼院长的教育温度
(...)
从“心”出发,用教育唤醒家庭
首先,我们要做到平等和尊重,虽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生活中却常常遇到让人憋屈的情况。
比如,在一次直播间里有一位妈妈对高三的孩子说:“咱们得考个好大学,现在用人单位都卡学历,特别看重第一学历和毕业院校。”
这时爸爸却在旁边悠悠地插了一句:“考不上也没事,哪儿不能混口饭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妈妈正苦口婆心地劝孩子,爸爸却当面唱反调......
王纪琼院长说过,父母不该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拆台,家不能像个“草台班子”。但如果妈妈明显感觉爸爸就是在唱反调、故意拆台,该怎么办呢?
再比如,你鼓励孩子说:“要坚持练钢琴,积极学习。”结果老公说:“钢琴就是个玩具,随便玩玩就行,别给孩子那么大压力。”这时候你可能气得血压飙升,甚至想一脚把他踹飞。
吵吧,当着孩子面太难堪;不吵吧,台被拆得干干净净,孩子不仅找到偷懒的借口,还可能跟妈妈对抗——家庭氛围就这样被破坏了。
我们总说家庭要平等和尊重,可遇到这样爱拆台、“嘴贱”的伴侣,还怎么平等?怎么尊重呢?
文聪老师的小妙招
(...)
从两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
不用吵也不用闹,就一句话:“把不同的观点变成不同的选项”。更通俗的说就是把“唱反调”变成“选择题”。
比如,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确实,爸爸说的也是一种观点。”
“如果我们不追求985、211这类高校,学习压力可能会小一些,未来也未必就找不到工作。”
“但从概率上讲,学历越高、毕业院校越好,进入知名企业的机会通常更大一些。不过,这并不代表必须去大企业工作。”
“其实,爸爸和妈妈是为你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未来发展方向,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你手上。”
再比如,关于孩子学钢琴这件事,妈妈可以这样说:“爸爸的想法也挺好,就当是个玩具,想玩就玩,轻松开心最重要。”
“不过妈妈更希望你能掌握一项特长和技能,虽然这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
“如果你能坚持练习,把它变成一项真正的特长,将来不仅能考级、加分,心情不好的时候弹一弹还能调节情绪。”
“学校有表演也能露一手,甚至未来也可能成为你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这两条路都可以,就看你自己更愿意选哪一条——是像爸爸说的那样轻松随意一些,还是像妈妈说的这样坚持努力一下?”
妈妈没有直接否定爸爸,既给了爸爸面子,也让孩子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态度。
时间一长,爸爸连“拆台”的机会都找不到,自然也就慢慢不再争执。家庭的沟通模式会逐渐改善,整体氛围也会越来越融洽。
家庭沟通的秘诀
(...)
从“听者负责”到“说者负责”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不同观点转化为不同的选项,这样交流起来就会更加柔和。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表达才更有效,才能让对方真正听进去。这里可以引入文聪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的“说者负责”与“听者负责”的思维差异。
“说者负责”是指对方没有听进去,可能是因为我的表达方式有待改进。
而“听者负责”则意味着“我说了你就该听,听不懂是你自己的问题”,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们一直强调自我负责——在一件事中,我能承担多少责任,往往就能拥有多少掌控感。
举个例子,如果我是一名老师,学生不爱听我的课,我更多应该反思自己是否讲得不够生动、内容是否不够吸引人。
因此,在家庭沟通中,我们应努力从“听者负责”转向“说者负责”的思维模式,更多关注自己的表达是否清晰、方式是否容易被接受。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平等与尊重。
不说教不强迫的沟通技巧
(...)
用“选择”代替争吵,实现一箭三雕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和妈妈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供孩子选择。
把“不同观点”转化为“不同选择”这一沟通技巧,不仅能促进孩子深入思考,还能让他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孩子会觉得妈妈很开明,既没有和爸爸争吵,还给了他自主选择的空间,感受到了尊重。
同时,孩子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明白哪个选择更有利,这比强行要求孩子听从妈妈的效果更好。
王纪琼院长的课程如同“铺地砖”,打下坚实基础,而文聪老师的课程则像是在“做美缝”,细致完善。
这一点在这个小妙招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实,这一技巧可以说是王纪琼院长“接话技术”的一种更高级形式。
妈妈既接住了老公的情绪,尊重了他表达的权利,也尊重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妈妈自己而言,避免了对抗,保持了优雅,还达到了沟通的目的,可谓一举三得,真正实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我们应在实际家庭沟通中积极尝试运用,共同营造和谐、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真正实现王纪琼院长在《家庭生态课》中提出的“一家好,好三代”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