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雪白
时间:2025年9月19日
|前言|
我和孩子的对话
(...)
“我在老师眼中是差生,最近上课老师总是说我。”
孩子
我
我好奇的问:“为什么呀?”
“因为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
我
“宝,你太厉害了,有多少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你这么小就很清晰你的问题在哪?”
我
“你觉得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我在课堂上玩贴画,就分心了。”
孩子
我
“除了贴画,还有哪些因素会干扰你上课呢?”(聚焦)
“上课的时候我还会忍不住的和同学讲话。”
孩子
我
“那你有没有过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寻找例外)
我
“比如,你在上其它课或者做什么事的时候,能长时间专注?”
“在我上小学1—3年级时,语文老师总能让我保持高度专注,我也能够始终紧跟老师的思路。”
孩子
我
“哇,能在三年里都保持专注,很厉害!那你觉得当时为什么能做到专注呢?”
“语文老师是副校长,他的课特别有意思,我很愿意听。”
孩子
“现在的这个语文老师很年轻,讲课没有以前的语文老师有意思。”
孩子
我
“你在英语上的专注力情况怎样?”
“我英语课上不跑神儿。”
孩子
我
“为什么英语课不会走神呢?”
“因为我英语默写不好,觉得这科很难。”
孩子
“要是上课不认真听,就更跟不上了,所以必须专注。”
孩子
我
“因为觉得英语课难、有危机感,就会主动集中注意力?”
我
“这说明你本身就有专注力,而且你也能调动自己的专注力。”
“应该是吧。”
孩子
我
“那现在除了老师不一样,还有什么变化让你没办法像以前那样专注了呢?”
(挖掘孩子无法专注的其它原因,并找到应对方案)
“也可能是觉得语文这个科目相对简单一点。”
孩子
我
“这说明你在语文上是很有胜任力的。”
我
“语文你觉得相对简单,在学习上可能稍微放松一些,觉得自己也能学好。”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孩子
我
“既然你能够在英语课上主动保持专注,能不能把在英语课上的状态——比如那种“因为重视,所以集中”的感觉,尝试运用到语文课上呢?”
“我不知道。”
孩子
我
“我们可以一起回想一下,在前三年听课很专注的时候,你成功做到了什么?”
我
“今年在数学和英语课上能保持专注,你又做对了什么?”
我
“这些都是你宝贵的成功经验呀!只要我们把这些经验提炼出来,运用到语文学习中,语文考试的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你就是自己问题的解决专家!”
我和孩子的完美合作计划
(...)
专注力,我们自己说了算!
随后,我和孩子一起开始寻找提升专注力的成功经验。
例如,上课时做笔记、积极回应老师的问题、将书桌上容易分心的物品收进抽屉,贴纸等小玩意儿留到下课或带回家再玩......
孩子每想出一个方法,我就及时给予鼓励:“这个方法真棒,非常实用!”接着,我引导他继续思考:“还有呢?再想想……”(这是王纪琼院长传授的技巧,与孩子沟通特别有效)
最终,我们共同总结出这些方法。我告诉孩子,可以带着这些成功经验运用到课堂中。
你既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也是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孩子。我相信,你在课堂上一定会越来越专注。
我和孩子的对话中运用了哪些焦点解决技术?我进行了一番复盘,拆解了自己所运用到的相关知识。
我的总结
(...)
从9个方面进行分析
情绪接纳与建立关系
我好奇的问孩子:“为什么呀?”——简单的提问传递出对孩子真诚的关注,而非评判。
赋能与赞美(寻找资源)
“宝,你太厉害了,有多少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你这么小就很清晰你的问题在哪?”
这是典型的焦点解决式的赞美,不是空洞的“你真棒”,而是具体地指出其行为背后的能力和价值。
聚焦与具体化
“除了贴画,还有哪些因素会干扰你上课呢?”运用“还有呢?” 引导出更多细节,彻底澄清问题情境。
寻找例外(发现解决方案)
“你有没有过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比如,哪节课或者做什么事的时候,能长时间专注?”
这是“例外问句”的经典应用。当孩子提到在学习英语课和1—3年级学习语文课的时候能专注时,我们要抓住这个“例外”,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成功模式和方法。
建构解决之道
“那你觉得当时为什么能做到?”挖掘“例外”背后的有效策略(老师有趣)。
重构认知与赋能(认知转变)
“这说明你本身就有专注力,而且你也能调动自己的专注力。”
赋能性总结,将孩子的行为重新定义为一种可操控的能力而非缺陷。
预设性提问与目标设定(向未来)
“既然你能在英语课上主动专注,那能不能把英语课的状态试着用到语文课上?”
引导孩子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让她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小改变带来大变化
我和孩子共同找到了一些微小、具体、可立即执行的行动,以此积累成功的体验。
赋能增加信心
“你既是一个积极发现问题的孩子,又是一个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孩子。”
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还将孩子定义为“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孩子”。给了她巨大的心理暗示和信心去执行制定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