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亚娟
时间:2025年9月16日
|前言|
我与孩子的对话
(...)
我
我轻轻的问孩子:“乖,放学这么长时间了,你怎么还在这,爸爸妈妈还没有来接你吗?”
“嗯,我爸来晚了,正在路上走着。”
孩子
我
“哦,爸爸已经来了是吗?还需要多长时间你知道吗?”
“爸爸在公交车上,具体什么时间能到,我也不知道。”
孩子
我
“那你要不要给爸爸再打个电话问问?”
“好。”
孩子
孩子用我的手机给爸爸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句“大概还需要十分钟就到了。”说完便挂了电话。孩子随后将手机交还给了我。
我
“孩子,你是几年级的?”
“六年级。”
孩子
电话两端的教育
(...)
从一句话看到了家庭的教养底色
在孩子的旁边,有两位六十岁左右的大姨正在乘凉。
起初她们并没有注意到孩子,但在我和孩子说话时,其中一位大姨才留意到我们。她意识到我与孩子并不相识。
孩子把手机交还给我,我和孩子交代清楚后,正准备离开。
这时,那位大姨对孩子说:“孩子,快谢谢阿姨。”接着又对我说:“我们坐在这儿都没留意到,还是姑娘你细心。你放心走吧,我们在这儿看着呢。”
走在路上,我回想着刚才的一幕。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从我与孩子的对话中,却能看出一个家庭的教育素养。
我的察觉
(...)
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
孩子给爸爸打通电话后,爸爸没有说话,孩子问“爸爸你走到哪了?”,爸爸回了一句“公交车”。
爸爸和孩子之间并没有多余的话。在整个通话过程就像下属在给领导汇报工作一样。
爸爸看到孩子拿一个陌生人的手机给他打电话,爸爸没有问一句,从这个细节里就能看出这个家庭里缺少爱的流动。
第二方面
孩子用完陌生人的电话后,并没有向我说“谢谢”。虽然孩子能感受到我的关心,但是并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激。
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学生,这样的表现是不寻常的。说明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较少引导孩子去礼貌表达。
“谢谢”看似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若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受人欢迎、被社会接纳的人,我们必须从小教导他学会礼貌,做一个懂得尊重与感恩的人。
第三方面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尽量准时接孩子。
如遇特殊情况无法准时到达,可以安排孩子先去同学家等待,切勿让孩子独自留在街上。
孩子一个人站在路边,周围没有认识的人,会感到非常不安。这种环境对孩子来说,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回想幼儿园时期,孩子每天都会对爸爸妈妈说:“你要第一个来接我。”这其实反映出孩子对于安全感和心理需求的渴望。
尽管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但这份对安全感的需求从未改变——背后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
我们常说:细节之中见真章。短短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竟让我反思出一篇文章的灵感。
感谢生活中始终不忘反思的自己,也感谢一直努力前行的自己。
今天,我终于突破了自己。原来很多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困难,只是被自己内心那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太久。加油,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