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江英
时间:2025年9月17日
前言
当了爸妈后,我们发现孩子问题越来越多了。孩子骂脏话了怎么办?出现所谓的行为偏差了怎么办?早上起晚了又该怎么办?
于是,爸妈开始急着解决孩子的问题,忙着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诚惶诚恐,成了当代父母常见的心理状态。
父母化身孩子头顶的 “直升机”,时刻盘旋、紧盯,最终陷入一场没完没了的 “纠错游戏”。
爱,不是消耗
我们不要用“纠错”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似乎陷入了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漩涡。亲子关系也因此变成缺乏生命力、彼此消耗的状态。表面看是 “孩子费爹妈”,实际上,爹妈也在 “费孩子”。
原本,孩子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渴望活成自己的模样。可父母的语言与眼神,却成了孩子成长中的“针”。
在持续的挑剔与纠错模式下,一次次刺入孩子的内心,渐渐演变成难以承受的 “生长之痛”。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感受不到生命成长的喜悦,得不到爱的滋养,反而不得不将原本用于成长的生命力,转移到应对与防御这种 “生长之痛” 上。
这不仅消耗、挫败了孩子与生俱来的蓬勃朝气,更让他们陷入困境:连不断应对成长的伤痛都已耗尽精力,又哪里有余力去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呢?
让孩子慢慢长
别让催促,碾碎孩子的成长节奏
绝大多数亲子关系的冲突,根源在于父母正以自己习惯的“成长时间表”,去碾压孩子内在的心理成长节奏。
从清晨起床、日常吃饭,到写作业、赶辅导班——孩子的节奏总被父母的催促裹挟:“快点儿起床,快点儿吃,快点儿走,快点儿写,快点儿睡......” 这些话语背后,是一场又一场看不见的“时间争夺战”。
父母的大脑经过几十年社会化训练,早已建立起高效、快速的神经连接模式,但孩子尚未发展到这个阶段。
他们需要的是更舒缓、更自由的节奏,这才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成长方式。
正如那首诗《牵着蜗牛去散步》所提到的:教育,不是急匆匆地赶路,而是陪着一只蜗牛,慢慢行走。
如果说父母的世界像一座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业城市——高效、精确、路径清晰。
那么孩子的世界,则更像一片原始而生机勃勃的自然荒野:没有既定路线,却充满探索的可能、初生的活力与无限潜力。
你的焦虑正废掉孩子的内力
被“催熟”的孩子,终将被现实“吊打”
但是,父母切不可过早、过度地“开发”孩子的世界,否则只会让原本蓬勃的生命力,在应当生机盎然的年纪,逐渐走向枯萎。
父母的“成长时刻表”与孩子内心的“成长节奏”之间产生了冲突。
父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的行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有父母的遮风挡雨,那么,孩子只需要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就行了。
所以,孩子的“糟糕”在父母的庇佑下还没有显现出来,一旦进入社会,就会被社会所吊打。
如何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对于幼儿园和小学的父母,最主要的就是“带”和“跟”。
9岁以前父母“先带后跟”;9岁以后父母“先跟后带”。否则,在孩子进入初中进入青春期以后,他的学习自驱动力就会被消耗的所剩无几。
孩子9岁前,父母如何做?
运用“先带后跟”的教育方式。
9岁以前,孩子的大脑尚未形成高效的神经连接。
父母应担任“第一托举人”和“第一示范人”的角色——自己先做出榜样,让孩子有样学样。
孩子9岁后,父母如何做?
运用“先跟后带”的教育方式。
9岁危机以后,孩子开始慢慢有自己更多的想法。这时,父母需主动调整养育方式——在跟随孩子节奏的基础上巧妙引导。
这才是真正尊重他们心理成长节奏的体现。
自驱力的底层是什么?
自驱力的底层是感觉
研究表明,仅有极少数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依然有动力,而大多数的孩子普遍缺乏强烈的自驱力。
我们作为父母,不能简单地把锅甩给孩子。我们应该先思考一下,为啥孩子普遍缺乏学习自驱力?自驱力的底层是什么?
自驱力的底层是“感觉”
“好感觉”唤醒内驱力
好的感觉产生强烈的动力,坏的感觉产生极大的阻力。现在想来还真是这样。
自我察觉
回想起孩子上小学时学画画,那时她的动力总是不足。
后来,我学习了海勇老师和纪琼院长的心理学课程,逐渐懂得如何给孩子提供情绪上的支持。
我开始留意她在绘画中的每一点进步,真诚地夸奖她的优点,同时也主动与老师沟通,一起鼓励她看到自己的成长。
慢慢地,孩子在画画中找到了成就感,也越来越愿意主动去画。
到了暑假,她自己主动选了三门兴趣课。以前在家从不动笔,后来竟也开始自由创作。
进入初中后,看到班里有同学在网上接绘画订单,她也动了心,自己研究技法、投入练习,常常一坐就是一晚上,废寝忘食。
父母的“擅长”,孩子的“短板”
当我们把自己变成“问题发现专家”和“问题解决专家”时,其实已经偏离了好的教育的本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孩子感受到的却往往是“我不够好”。
结果往往是:我们越擅长、越强势的方面,孩子反而越容易显得薄弱和不擅长。
他们似乎有意无意地把能力拉回一个普通的均值,仿佛在用成长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终究是普通人。
相反,父母在某些方面表现较弱,孩子反而可能在该领域展现出更强的能力。
这也从某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诸如“诗仙”“诗圣”的后代中,很少再出现同等层次的伟大诗人。
父母越是不断纠正和挑剔,孩子就越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这种感受的伴随下,又如何能萌发“我想要”和“我愿意”的动力?学习的自驱力更无从谈起。
因此,父母其实是孩子情绪体验的关键塑造者——这也正是海勇老师设计《唤醒自驱力》课程的初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托举人”,我们为孩子营造的情绪土壤,本质上就是在培育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为什么孩子普遍缺乏自驱力?
从四方面进行分析
外部压力过重
当代孩子面临的学业难度与竞争压力不断加剧,成人世界的种种焦虑也会一层层传递给孩子。当孩子无法承载时时,问题就会出现。
过度的外部压力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形成“学习=压力”“学习=痛苦”的错误认知。
在外部压力的不断驱使下,孩子对学习的感觉逐渐变差。
自主感严重缺失
婴儿期若自主感发展不足,进入学龄阶段后,孩子无论是在课业还是时间安排上,自主感也常被进一步剥夺。
这种自主感的严重缺失,往往会导致孩子自驱力的减弱甚至丧失。
如果婴儿期自主感发展不足,可在小学阶段通过加强“三动”——即劳动、活动与运动来弥补。
若小学阶段“三动”发展仍不充分,父母心里有孩子,孩子心里有父母,父母和孩子心心相通,也会激活孩子的自驱力。
亲子关系质量下降
孩子在看到父母时,是否感到温暖、踏实和有力量?父母看到孩子时,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当父母的主体人格像大山一般稳固而立,孩子的内心自然会充满温暖、踏实与力量。
然而,当学习占据亲子关系的核心,再加上学习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使亲子之间变得焦虑不安。
原本应有的温暖、踏实与力量感逐渐丧失,孩子的自驱力,也往往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流失。
缺乏现实体验和多元化刺激
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现实感往往较为薄弱。
他们与邻里、同学之间的真实互动严重不足,普遍缺乏“三动”——即劳动、运动和活动。
而“三动”恰恰是增强孩子现实体验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风险。
修复亲子关系的方法
从三个方面分析
心理亲子关系的课题讨论
修复和重建高质量的心理亲子关系——带着孩子跳到亲子关系外,通过课题讨论,去看见亲子关系。
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例如,可以尝试与孩子预约一次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心灵对话。
不妨坦诚地问一问:我理想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的?我看见过去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我看见过去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注重孩子的感觉
“基础”的感觉
孩子整体的精神面貌如何?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情绪状态如何?
如果基础感觉不好,孩子做啥事儿都感觉不好。基础感觉好,孩子做啥事儿都感觉有劲头。
“对事”的感觉
良好的“基础感觉”是孩子自驱力的重要来源,
与孩子谈心时,须是“你一言,我一语;我一言,你一语”。只有在双方互动时,情感才能真正流动起来。
“基础感觉”好的孩子,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会一行。
根据55387原则,谈话的内容仅占影响力的少数,而谈话时的表情、语音和语调则占据了亲子沟通效果的大多数。
因此,当亲子间建立了稳固的基础感觉时,即使父母偶尔提出一些较为严格的要求,孩子也会听的。
非焦虑临在状态
父母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感受。
面对孩子时,我们是否曾觉察过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带着焦虑与紧张,还是能够保持平和、专注的“非焦虑临在”?
自我觉察一下,作为父母,自己是焦虑的,还是非焦虑临在状态?当我们以“非焦虑临在”的姿态出现,孩子也更容易感到安全、打开心扉。
给孩子提供有限选择
多给孩子提供有限选择而非无限选择。
举例说明
例如,可以问孩子:“今天想吃米饭还是面条?”而不是问“你想吃啥?”
关键在于,父母要跳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旋涡,多去觉察自己,为孩子营造好的感觉,因为好的感觉能给孩子带来强大的自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