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抬头看见阳光
时间:2025年7月15日
晚上,我听着欣然老师的直播回放,有一位妈妈向欣然老师提问:我听到老公的声音就烦,一点也不愿意听他说话。
欣然老师让这位妈妈举例说明,这位妈妈说昨天去买菜,忘记买鸡蛋了。
在买菜回来的路上,老公想起来了,就指责说:“你出来是买什么的?鸡蛋都忘记买了,整天想什么呢?脑袋瓜到底在干什么呢?”
欣然老师教你用“我爱你”化解指责
欣然老师说:“当我们不喜欢老公这种提醒的方式,就直接告诉他,下次他再指责你的时候,就看着他的眼睛。”
第一种回应
我们如果不喜欢丈夫的提醒方式,可以直接告诉他。下次他再指责你时,就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对他说:“我爱你。”如果他继续指责,你就继续说,直到他停下来——哪怕自己觉得委屈,也要坚持这样说。他一定会停下来的。
第二种回应
你可以告诉老公:“请告诉我需要买什么,我之所以会忘记,是因为身边有你。也请你帮我记着,幸好你还记得。”
第三种回应
当老公指责你时,你可以先问他:“说完了吗?”
等他回答“说完了。”,你就说:“来,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不过说之前,请先加上一句‘老婆,我爱你。’”
“只要你带上这句话,哪怕后面的话再难听,我听着心里也是高兴的。”
我们有很多调节情绪和沟通的方法,但一定要记住,最有效的表达往往是“我爱你”。
不管对方如何喋喋不休、像机关枪一样说个不停,只需这三个字就能让他停下来。
你可以告诉老公:“你说了那么多,我可能没完全听进去,但如果你愿意说一句‘我爱你’,我一定会认真改变、努力记住。要不,你也试着说一句?”
这并不是指责丈夫不好,也不是完全认同他的话,而是选择不否定对方。作为持续学习和成长的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拥有正能量、能够主动去爱并影响他人的人。
所有指责我们的人,往往是因为将我们视为了最亲近和深爱的人。
当我们与丈夫频繁争吵、关系逐渐疏远时,孩子往往会在无形中填补父亲缺失的位置,成为母亲情感上的依靠。
于是,孩子变成了妈妈的“及时雨”和“小棉袄”,但内心深处却可能对父亲怀有强烈的愧疚。表面上,孩子也许会附和说:“妈,你说得对,我爸就是那样。”
而在更深的心理层面,孩子可能会不断通过扮演“懂事”或“讨好”的角色,试图弥补对父亲的亏欠。
这样的行为很可能对孩子未来的家庭与婚姻造成深远影响——因为孩子未能真正地做自己,而是持续被卷入父母的情绪与关系之中。
这种看似“家庭和谐”的表现,并不真正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反而孩子可能会成为替父母修补彼此之间情感裂痕的工具。
夫妻关系是所有家庭关系的基石,亲子关系则是夫妻关系的延伸与反映。
父母关系和谐,孩子就能安心做自己;父母关系出现波动,孩子便会立即察觉,并在不知不觉中替代父亲的位置,陪伴在母亲身边。
但这并不是孩子该承担的角色。我们要意识到,真正的爱,是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关系的缓冲或补偿。
只有当父母回归夫妻本位,孩子才能回归孩子的角色——天真、自由、真实地长大。
别让孩子替我们补偿婚姻
欣然老师讲的这些,简直就像在说我和老公。
我发现,每次和老公吵架时,我总是容易生闷气,而这个时候,女儿们就会主动过来哄我开心。
我以前一直以为那是孩子懂事,如今才明白,这其实是孩子在无意中替爸爸妈妈进行情感上的弥补和关系上的补偿。
前两天,因为一点小事,丈夫一直在旁边说个不停,让我感到特别烦躁,后来干脆不再理他。
之后,我跟小女儿分享了这位妈妈和欣然老师直播连线的故事,并对她说:“如果下次爸爸再这样,妈妈也想试试对爸爸说‘我爱你’,你觉得怎么样?或者请爸爸也对妈妈说一句‘老婆,我爱你’?”
小女儿笑着问:“妈妈,你能说得出口吗?”我回答:“因为妈妈要成长呀,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也想让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