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雪白
时间:2025年9月11日
|前言|
孩子的成长需要合力
(...)
家长最该警惕的“对立思维”
面对老师反馈的问题,部分家长容易陷入“对立思维”,下意识认为老师是在“针对”自己的孩子,甚至觉得对方在“挑刺”。这种心态容易使家校沟通从一开始就充满敌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让孩子陷入“分裂”。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很可能模仿这种态度,对老师产生不信任,进而抵触学校教育,最终阻碍自身的成长。
事实上,老师主动反馈问题,本质上是对孩子的重视与负责。在班级教学中,一位老师需要面对几十名学生,若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家长只有跳出“敌视”误区,主动与老师建立“同盟关系”,将老师的反馈视为“共同解决问题的契机”,才能让家校沟通真正形成合力。
这种信任不仅能鼓励老师更愿意分享孩子的真实情况,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和爸妈都是在为我好”,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改正问题。
打破家校僵局
(...)
老师是校园管理者,家长是家庭支持者
很多家长一看到老师的反馈,容易瞬间陷入情绪化反应:要么被焦虑裹挟,对着孩子批评指责,无形中与老师形成“联手打压”;
要么过度自责、陷入崩溃,认为全是自己教育失职,从而陷入无尽内耗。这些反应不仅无法冷静、科学地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亲子关系和家校沟通陷入僵局。
要打破这一困境,关键在于清晰界定老师与家长的职责边界。
老师的指责
教师的工作核心在于,在学校环境中对孩子的学习、纪律及安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管理与教育。
他们所反馈的问题,是基于校园规则和教学要求所作的客观观察,并不意味着“否定孩子的全部”。
例如,当老师反馈孩子“上课睡觉”时,关注的是“课堂纪律与整体学习状态”,并非针对孩子的个人品行。
同时,由于一位老师需兼顾几十名学生,无法像家长那样细致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及背后原因,这是由角色职责所决定的客观局限。
家长的指责
对家长而言,孩子就是“整个世界”。我们的职责在于全方位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要看到学习上的问题,更要深入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
比如,孩子上课睡觉,是因为前一天没休息好,还是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是沟通方式不当,还是近期情绪状态不佳?
家长要做的,是接过老师反馈的“问题信号”,在家庭环境中发挥“补位”作用,以耐心和细致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被情绪左右,让沟通止步于“指责”。
家校沟通的五项修炼
(...)
做师生间“爱的桥梁”,传递正向力量
在我看来,家长在家庭沟通中最核心的角色,是成为孩子与老师之间“爱的桥梁、爱的使者、爱的纽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把“问题”翻译成“关心”
当老师反馈问题时,家长可以尝试将“问题表述”转化为“关注信号”。
例如,当老师说“孩子上课扰乱纪律”时,家长可以这样向孩子解读:“老师今天特意提到你,说明他一直都在关注你。”
“如果老师不关心你,完全可以不管不问,可他宁愿花时间指出问题,正是因为不想放弃你,希望你能够变得更好。”
见老师的时候一定要拿个笔和本,因为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我们认同老师、尊重老师、重视孩子的态度。
——王纪琼
这种“翻译”并非歪曲事实,而是帮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善意与期待,避免让孩子感到被全盘否定,从而更愿意主动正视并改进自己的不足。
妈妈的“谎言”是孩子一生的光
部分老师可能因工作繁忙,反馈时语气较为直接、措辞偏重,若让孩子直接听到,很容易打击其自信心。
这时,家长需要充当“情绪过滤器”,先消化掉反馈中的负面情绪,再以温和、鼓励的方式传达给孩子。
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母亲的做法堪称典范——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对母亲说:“你儿子有多动症,课堂上3分钟都坐不住,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
回家路上,母亲强忍泪水,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你啦!说你以前一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能坐3分钟了,全班只有你进步了,其他妈妈都羡慕我呢!”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还不用喂。
上小学时,班主任说:“你儿子数学倒数,排全班第40名,我怀疑他智力有障碍,去医院看看吧!”
母亲走出教室就哭了,回家却对儿子说:“老师说你不笨,只要认真细心,一定能超过同桌,他这次考了21名!”儿子瞬间眼睛发亮,从此变得温顺懂事,仿佛一夜长大。
初中家长会,母亲没听到儿子的名字,主动询问班主任,得到的答复是:“按他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母亲却兴奋地对儿子说:“班主任对你很满意,说你再努力一点,肯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时,儿子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抱着母亲哭着说:“妈妈,我知道自己不聪明,但只有你一直欣赏我,哪怕那些话是骗我的……”
母亲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正是她一次次的“过滤”与“转化”,守护了孩子的信心,让他在鼓励中一步步走向优秀。
做老师的“信息补充者”
家长不能只做“信息接收者”,更要主动成为家校沟通的“推动者”。
当收到老师的反馈后,除了感谢老师的关注,还可以主动补充孩子的家庭情况,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比如,老师说孩子上课睡觉,家长可以回复:“谢谢您的提醒!孩子前几天因为生病睡得晚,可能没休息好。”
“我们今晚就调整作息,明天我再和他聊聊上课的重要性,后续有情况也麻烦您随时和我说。”
这种主动沟通,既体现了家长的重视,也让老师感受到“家长愿意配合”,从而更愿意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当孩子对老师的反馈有抵触情绪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
“如果你的同桌上课一直说话,你作为小组长会不会觉得影响大家?老师要管几十个同学,看到有人违反纪律,肯定会着急呀。”
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理解老师的工作,减少对立情绪;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和老师沟通。
比如,可以和孩子说:“如果你觉得上课听不懂,可以明天主动问老师,老师肯定愿意帮你。”
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被动接受批评。
正向反馈,强化师生信任
当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进步时,家长可以及时向老师反馈:“老师,谢谢您上周提醒孩子上课注意力的问题,他这几天回家主动说要认真听讲,作业也写得快了,真是多亏了您!”
这种正向反馈不仅能让老师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有成效,更能让老师对孩子多一份认可。
同时,也可以把老师的肯定传达给孩子:“老师今天特意和我说,你这节课举手发言了,他特别开心,觉得你越来越认真了!”
通过双向的正向反馈,让师生关系更融洽,也让孩子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
共搭一座桥,同育一个人
(...)
家校同心,是为孩子最好的赋能
家校沟通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一场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成长同盟”。
老师反馈问题,不是“告状”,而是“求助”——求助家长与学校携手,帮孩子跨过成长中的小坎坷;
做好家校共育,不要随便指挥老师,应该多尊重老师,对老师好点,继而让老师对咱家孩子好点。
——王纪琼
家长面对反馈,不必焦虑,更不必抵触,而是要以善意为基、以职责为界、以爱为桥,在老师与孩子之间搭建起信任的通道。
毕竟,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从来都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成为更好的自己。
唯有家校同心、同向、同行,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爱与信任中,稳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