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奋赢
时间:2025年7月8日
Part 01.
|前言|
更让这位母亲崩溃的是,当她安慰女儿说“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时,女儿反而情绪大爆发。这个细节,暴露了大部分高焦虑家庭正在踩的雷区。
妈妈说,过完五一孩子就
开始请假了。现在孩子玩手机有点放不下,咋让孩子正常上学?
我和这位母亲的对话
(...)
我
“你说的我都听明白了,咋让孩子上学的问题我解决不了。但是,咱可以一块研究一下是啥原因导致姑娘不上学的。”
我
“厌学是厌关系。关系无非是和父母、老师、同学,以及自我的关系和学业的关系。”
我
“从咱的描述中能看出来孩子‘自我关系’和‘学业关系’出现了问题,对吧?”
“是的,她就说有点学不进去了,跟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挺好。我和她爸以前管她严,现在也接受了。”
孩子妈妈
我
“对,孩子打小成绩特别优秀,一直很顺,孩子接受不了差,她现在遇挫了,考差了,咱安慰的话都成了废话,她自己饶不过自己。”
我
“咱们打小对她期待值可高吧?你家几个孩子,她是老几?”
“就两个,她是老大,妹妹五六岁。”
孩子妈妈
我
“等于她当独生女当了十年?”
“对。我们以前确实管得特别严,特别是我。她学习也特别好。”
孩子妈妈
我
“哎呀!之前她肯定被咱寄予厚望。孩子学习能力是没问题,但在这么好的学校,她想要一直好,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
“所以咱们要给孩子‘松绑’,成绩高高低低很正常,你说咱能接受孩子下降,从你说话的语气中,我感觉你接受不了。”
我
“并且从咱的描述中,你和孩子的爸爸都不能再引导孩子了,要找第三方力量,找高人指点。孩子愿意找人指点一下吗?”
“就是不愿意。”
孩子妈妈
我
“那咱得找。高人指点我们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升级,才能陪着孩子度过这段黑暗的日子。”
“她手机玩得多。”
孩子妈妈
我
“手机暂时先不要管了,她在学业上受挫,她躲到手机里了。”
“她说高二会好好学,我担心她还会这样。”
孩子妈妈
我
“如果不管的话,确实有可能,因为过个暑假她还得面对学业。”
“我担心她落下课太多跟不上。”
孩子妈妈
我
“当下陪伴孩子走过这段黑暗的日子是最重要的。孩子没调整好,咱强行给送到学校麻烦更大。”
“是的,上次要考试了,她要请假。我让她坚持坚持,结果她说手心出汗,心慌,写不成卷子了。”
孩子妈妈
我
“所以不要着急,你说孩子焦虑,你的焦虑不在孩子之下,你也很焦虑。孩子现在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她需要我们的支持而不是消耗。”
我
“我给咱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学员的孩子,也是大三甲,省实验。高三下学期不上学了,你说急不急?他也是前50名。”
我
“妈妈也学习了,就约了咱心时代的咨询,老师一指点,不影响他后来考985呀。
现在都读大三了,985本硕连读!回头有机会去公司,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
我给这位妈妈也讲了我自己的经历——孩子上初一的时候,我还在哭着连线王纪琼院长,我听话照做,三年弹指一挥间,真是感慨万千!
我
我对家长说:“放心,咱的孩子学习能力绝对没有问题,她只是暂时性地遇到挫折了,调整好了再赶上去都是没有问题的。”
教育中的"破窗效应"
(...)
其实,这样的孩子往往离突破只差一层窗户纸。就像那个高三休学半年的省实验学霸,最终985本硕连读的逆袭故事一样。
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能不能好”,而是“怎么科学地好”。如果你也正看着孩子“躺不平又卷不动”,却不敢轻举妄动,不妨先放下“必须立刻解决’的执念”。(孩子需要的不是催促,而是“被接住”的情绪)
我们一定要对孩子充满希望,坚定不移地相信:越是有大才的孩子,磨难越多;越是聪明的孩子,越需要“笨拙”地陪他慢下来;越是优秀的孩子越要具备心理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