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伟
时间:2025年6月18日
一、前言
王纪琼院长课上讲过——我们要把养坏的孩子养回来;文聪老师课上讲过——我们养育孩子就是在养育自己。家长就很困惑:孩子都长成十四五、十七八了,我怎么再把他当宝宝重养呢?
我们该怎么理解“把孩子重新养育一遍”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文聪老师的解读吧!
二、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改变的前提
与其说把孩子重新养育一遍,其实是把家长把自己再重新养育一遍,因为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就是在养育自己。
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也好、“内在黑洞”也好、“内在亏缺”也好、“内在塌陷”也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果这些方面不补充的话,用这样的养育模式我们再养十个孩子,也是往以前的方向养。
养育自己就是在养育孩子,养育孩子就是在养育自己。
——文聪
如果妈妈自己不成长,还是带着她原有的模式去养育,是没有能力去把孩子养育好的。家长要做的是先把自己的“黑洞”补起来,而不是去补孩子的“黑洞”,而孩子的“黑洞”是因为家长自己的“黑洞”导致的。所以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改变的前提!
三、为什么不能直接重养孩子?
因为自己的“黑洞”还在,如果不去修复、去成长,那怎么去重养呢?
比如说,我们以前对孩子苛刻,现在却转为放纵;以前对孩子很吝啬,现在却拼命满足;以前管控过严,现在却撒手不管……从过度控制突然转为放任,从严厉到纵容、从吝啬到溺爱,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并不能真正填补孩子的心理缺失,反而可能让他陷入舒适区,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的“重新养育”是没有意义的。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照出的是父母的问题。如果说我们身上塌了一个“大窟窿”,这个“窟窿”会通过孩子这面“镜子”照出来。如果我们不及时修补,只用胶布把“镜子”里的“黑洞”贴住,那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是父母内心状态的投射。如果父母内心存在情感缺失,这些就会通过养育方式传递给孩子。
唯有修复光源(父母自身),才能改变镜像。因此,重新养育孩子的核心在于重新养育我们自己。
四、如何"重养自己"?
“重养”叫做“再抚育”,即用理想的父母形象去重新养育我们内心需要成长的部分。只有当我们内心的“内在小孩”健康起来,孩子才能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成长,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好起来!关键还是要关注自身。
深度自我觉察
·觉察我们的需求,我们现在的需求是什么?
·当年我们的需求又是什么?我们渴望被怎么样对待?
·我们想满足的心愿是什么?这其实就进入疗愈自己创伤的流程。
构建理想养育模型
·想象“理想父母”会如何对待童年的自己——可能是无条件的接纳、耐心的倾听、允许犯错等。
·只有当我们能真正理解我们自己的需求、孩子的需求时,才能避免在孩子身上重复自己的童年模式,不再试图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而是帮助孩子活出他们自己的人生。
自我疗愈与转化
·通过专业咨询或自我对话的形式将“理想父母”的方式转化为对孩子的实际行为。
·例如,当孩子失败时,先共情,而非直接说教。接着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被怎样对待呢?)
五、从刻板回应到亲密无间
之前儿子因工作问题向我倾述,我总是觉得自己回应的比较刻板,情感上回应的不到位,王纪琼院长也一直强调“做人做事要情感线贯穿始终”。
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没有被温柔以待,所以我不会当妈。如果是当年的自己,我希望被妈妈怎样对待呢?我理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呢?
通过学习,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和孩子的关系也亲密了很多。所以,重新养育孩子的本质是自我疗愈与成长。而重新养育孩子的过程则是调整树的根系(父母)而非只修剪枝叶(孩子)。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真正的重养,是一场向内的革命,愿所有人的“内在小孩”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