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祉杉
时间:2025年6月17日
Part 01.
|前言|
王纪琼院长的生活炼金术
(...)
王纪琼院长授课的魔力,在于他拥有一种“点石成金”的洞察力——将凡俗生活的沙砾点化为璀璨的智慧黄金!
他讲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玄理,而是厨房的烟火、路上的拥堵、孩子的哭闹、职场的纷争、夫妻的互怼……这些我们日日经历却熟视无睹的场景,在他口中都成了通往觉悟的绝佳道场。
一次堵车时的烦躁,被他解读为修习耐心的契机;一个孩子任性的瞬间,竟能折射出成人世界未被疗愈的创伤。他的目光如炬,总能穿透生活的表象,直抵其下涌动的生命真流。
他让我们猛然惊醒,原来智慧从未远离,它就潜藏在我们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里,在每一次情绪的波动中,在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背后。生活本身,就是最浩瀚、最精妙的教科书,而我们常常是捧着金碗的盲人。
言语锋芒背后,是无声的呼救
(...)
大琼山庄紫藤阁下,他信手拈来一个课堂上的鲜活例子,有位学员分享生活中经常被老公怼,言语间充满了愤怒与委屈。
纪琼院长的话如钥匙插入心锁:“沟通的前提,永远锚定在两件事上——眼前发生的‘事’与心头升起的‘念’。 今日,我们以婚姻为道场,学转念之功。”
扮演妻子的学员声音带着委屈:“他总为小事怼我,一句话不对就炸毛!” 这是“事”,而心头的“念”则是:“他根本不在乎我,故意找茬。”这念头如冰冷的墙,隔开了两颗心。
王纪琼院长目光沉静,转向“丈夫”:“你为何‘怼’她?那瞬间心头真实的声音是什么?” “丈夫”犹豫着:“我,我,我觉得她又在指责我无能,像小时候父母那样。我必须顶回去,否则就被压垮了。” 原来表面的对抗,是内心深处的脆弱在呼救。
所有锋芒都是未完成的成长
(...)
王纪琼院长示意父母角色的学员开口:“我们当年对他要求极高,90%都在训诫——成绩要好,举止要稳,脆弱不被允许。他的‘内在父母’太巨大,占了80%空间,而那个需要被接纳,可以犯错的‘内在小孩’,被压缩到可怜的20%。”
话音落下,我们都沉默了。原来丈夫每一次“怼”的锋芒,并非刺向妻子,而是刺向那个严苛的“内在父母”的幽灵,是那个蜷缩在角落的“内在小孩”绝望的成长挣扎——他正试图在对抗中夺回自己的疆域,让内在小孩从20%艰难地长到30%、40%…直至平衡。
看清问题的旁观者此时缓缓道破天机:“他的对抗,不是恨,是未被看见的伤在生长。每一次‘怼’,都是内在小孩在推挤那座名为‘严苛’的巨墙,试图凿开一道呼吸的缝隙。”
以转念为桨,筑爱的方寸
(...)
王纪琼院长颔首,话语如光穿透迷雾:“为人妻者,此刻最深的智慧不是对抗,而是成为一面柔韧的承重墙。像老匠人砌墙,一层砖,一层灰浆。‘砖’是是他带刺的话语和情绪,‘灰浆’则是你理解与接纳的转念。”
纪琼院长示范了转念的灰浆如何调和:
当指责的念头升起
“他又故意气我”转念为“他的内在小孩又在推墙了,他需要空间长大。”
当委屈淹没心灵
“他根本不爱我”转念为“他在用笨拙的方式,试图挣脱过去的枷锁,这挣扎本身,也包含对未来的期待。”
这转念不是忍气吞声,而是看清风暴核心后的战略定力与深沉悲悯。妻子不再卷入情绪对抗的漩涡,而是如大地般稳定承接。
当丈夫的“怼”如砖块般掷来,她以转念为浆,稳稳接住,不推挡,不倒塌:“嗯,我听到你很生气。”(承认情绪)“这件事我们可以慢慢商量。”(给予空间)“你最近压力很大吗?”(看到背后的人)
每一句平静的承接,都为丈夫内在小孩的成长,腾挪出珍贵的方寸之地。
步履不停的光影捕手
(...)
真正的点睛之笔,是王纪琼院长亲自示范的那句“温柔破壁咒”。
他扮演的妻子忽然眉眼舒展,对着丈夫的怒容漾开清泉般的笑意,声音里带着洞悉的俏皮:“老公,你怼我这一下是不是心里可美了?” (停顿,让幽默的涟漪荡开对方紧绷的神经)
“别紧张,我不生气。我知道,你正忙着长大呢。”这句话如春风拂过冻土。扮演丈夫的学员先是一怔,紧绷的肩膀竟不自觉松垮下来,嘴角甚至牵起一丝狼狈又释然的弧度。
满场学员会心轻笑中,藏着深深的震撼——原来最锋利的对抗,可以被一句带着爱的玩笑轻轻缴械;最坚硬的保护壳,能在“我看见你成长”的懂得中,裂开一道接纳的光缝。
当幽默成为婚姻裂缝里的光
(...)
王纪琼院长剖析这“温柔点穴手”的玄机:
“可美了?”
以幽默破防:用玩笑卸下对抗的张力,将攻击行为转化为带点荒诞的自得其乐,瞬间松动情绪死结。
“我不生气”
定海神针:明确传递“你的情绪风暴无法吞噬我的稳定”的底气,构筑安全结界。
“知道你忙着长大”
认清真相:丈夫自己都未必察觉的潜意识动机(内在小孩的成长挣扎),温柔而精准地照亮。
这不仅是接纳,更是对他灵魂蜕变工程的深刻“看见”与“命名”!
从此,每一次“怼”,不再是婚姻的裂痕,而是共同参与的成长仪式。妻子不必忍辱负重,而是以观察者的慈悲与智者的幽默,为丈夫内在的战场提供安全基地。
当丈夫的怒言如砖块掷来,她或承接:“嗯,这一砖头分量不轻,累了吧?”或点穴:“怼得这么有创意,今天长高了几厘米?”每一句带着觉知的回应,都在那堵禁锢内在小孩的高墙上,温柔地凿开一扇窗。
冲突是爱的密语
(...)
课程尾声,扮演妻子的学员眼含泪光,嘴角却扬起新生的微笑。
王纪琼院长的话如钟声回荡:“婚姻最深的修行,是在伴侣最不可爱的时刻,认出他灵魂深处最需要被爱的真相。 你的转念与懂得,是为他内在小孩托底的大地。
终有一天,当内在小孩从20%长成80%的参天大树,他回报你的,不是感激,而是一个真正成熟的男人,那融进骨血的担当与细水长流的温存。”
离开大琼山庄时,山风拂面。王纪琼院长的话烙印心底:“冲突不是爱的反面,是未被读懂的生长信号。”
自此,当熟悉的“怼”声再起,心中升起的已不是委屈的浪潮,而是一份澄澈的觉知:他的内在小孩又在推墙了。我只需稳稳站定,递上理解的水泥,递上信任的砖块,做他风雨不动的同行者。
因为爱到深处,是慈悲的懂,是智慧的等,是心甘情愿为他的成长,做一块沉默而坚韧的承重之墙。
以觉为犁,耕心田
(...)
自此,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瞬间,都成了修炼的道场。
当堵车的烦躁升起(念头),不再只是狂按喇叭(惯性反应),而是觉察到那份焦灼在颈肩的紧绷(身体),然后选择深呼吸,打开一段喜欢的音频(智慧回应)。
当孩子的哭闹响起(事情),内心“真烦人”的念头涌现时,能迅速觉知到自己的疲惫与无力感(身体),然后选择蹲下来,先拥抱那个小小身躯,再处理问题(有爱的选择)。
念头依然会起,事情永远不断,但因有觉知之光的照耀,心不再轻易沦为它们的奴隶。 我们开始在生活的泥泞中,走出一种带着清醒、带着温度、带着选择的姿态,以觉知为犁,深耕生活的每一寸心田。
原来,真正的智慧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待人接物的当下。 带着这份耕耘的觉知,平凡的日子,亦能生长出觉悟的莲花。
往期精彩视频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