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37度的笔尖
时间:2025年4月28日
什么是“踢猫效应”?
昨天在听东振老师的《心沟通·爱陪伴》的沙龙课,他提到了“踢猫效应”,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听见这个词语,竟然听成了“剃毛效应”。
当时我还疑惑,撇着嘴想:“怎么这么残忍,到底把什么动物的毛给剃了?”听到一半才反应过来是“踢猫效应!”哈哈哈,自己给自己闹了这么大的乌龙。为此,我还专门问了问DeepSeek什么叫“踢猫效应”?
别做情绪传递链的最后一环
DeepSeek是这样解释的:“踢猫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描述负面情绪在人际关系中“自上而下”传递的现象。
当一个人因压力或挫折产生愤怒、焦虑等情绪时,往往会将这种情绪发泄到比自己更弱势的对象身上,形成一条连锁反应链,最终可能波及到最无力反抗的个体(比如“猫”作为比喻)。
东振老师以小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他讲得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大家时而哈哈大笑,时而陷入深思。
故事:被撞的人是谁?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早上,一个员工带着满腔热血去公司上班。见到老板,笑着给老板打了个招呼:“老板,今天的发型不错啊,帅得很!”老板却不领情,耷拉着脸愤怒地说:“帅帅帅,帅个头,天天都会拍马屁,你勒活儿都干完了?!”
这个员工真是“热脸贴了个冷屁股”。你说,这个员工的心情会好么?如果工作上再遇到些不开心的事情会咋样?心情肯定会更不好啊。于是他下班回家了,妻子看到老公说:“老公,你下班了。你打算吃啥饭呢?”结果老公怼了她一句说:“吃吃吃,天天就知道吃!”摔门就进到卧室里了。
要正确的表达情绪,而不要情绪化的去表达。
——王纪琼
妻子心情也不高兴啊,于是看到沙发上正在玩积木的孩子吼到:“玩玩玩,天天就知道玩,你的作业写了没,还不赶快去写!”孩子不高兴地撇撇嘴,心想:不是说好玩二十分钟才写作业吗?说话不算数的妈妈。哼!
于是,在孩子去写作业的路上,正好看见猫在客厅上躺着,孩子特别气愤的一脚把猫踢飞了。猫一受惊吓,直接从窗户上跑了,跑到了马路上正中间,乱跑乱撞。
一个正在高速行驶的汽车司机看见后,为了躲这猫,出了车祸,正好撞到了一个西装革履,腋下挎着公文包的男子,你们猜这个男子是谁?
踢猫效应:别让情绪链毁掉你的家
告别情绪化表达,做孩子的终身托举者
所以父母是家里的定海神针,需情绪稳定,并且我们要注意的是——表达自己情绪,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
希望我们每一位家长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一位智者,不仅仅用本能去爱孩子,更要用本事去托举孩子!祝福咱们的孩子开心健康,学业进步,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