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0371-55550996微博微信在线咨询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发表时间:2025-11-12 12:48:35 阅读次数:

 

 

作者:衡瑞芳

时间:2025年11月9日

 

 

 

|前言|

 

 

 

昨日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在于刻意的教导,而在于那些不经意的瞬间。

 

当我们放下身段,真正看见孩子的时候。这些看似平凡的时刻,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教育真谛。

 

 

...

 

 

从冲突到共鸣

(...)

 

 

一次厨房危机带来的启示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末,因值班之故,我安排正在读中学的女儿独自准备午餐——牛腩炖萝卜。

 

平日里她学业繁重,大多是我下厨照料三餐,由于这个周末需要上班,便想着借此机会让女儿锻炼一番,同时我也能吃一次现成饭。

 

临出门前,我还特意交代了下厨的注意事项,心想:这道家常菜对她来说应该不算太难。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上午九点多,手机响起,女儿来电询问磨刀石的位置。我告知她在橱柜里,电话那头传来她轻快的应答声。挂断电话后,我不禁莞尔,想着孩子总算要开始学习独立了。

 

然而两个小时后,电话再次响起,接听后传来的却是女儿满是怨气的抱怨:“这牛肉筋太多了,根本切不动!菜刀钝得要命!你也不提前准备好!”

 

当时我正忙于手头的工作报表,起初还保持着耐心,但她连珠炮似的抱怨,很快便将惹恼了。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我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我正忙着,你做顿饭怎么这么多事?别做了,等我回去做!”说罢便挂了电话,甚至没有给她继续说话的机会。

 

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觉察一下,自己散发的是什么样的包子味。

——王纪琼

 

放下电话,我心头涌上阵阵烦躁——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明明是想让她锻炼一下,却换来这么多抱怨。工作的紧迫让我无暇多想,但内心深处却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

 

 

哽咽背后的呼唤

(...)

 

 

那一刻,我真正读懂了女儿

临近下班时分,手机再次响起。看着屏幕上女儿的名字,我深吸一口气才接起电话。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传来的却是她哽咽的声音:“妈妈,我打电话没别的意思......只是太难了,刀太钝,我又不会磨,切肉就花了两个小时,手都疼了,还差点切到手......我一直担心你回来饭还没好,耽误你吃饭......”

 

她的哭诉如一根细针,轻轻刺入我的心房。

 

当孩子不会用嘴表达的时候,他就会用不良的情绪和错误的行为来表达。

——王纪琼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那个在厨房里手足无措的女儿:她紧握着钝刀,费力地对付着坚韧的牛肉,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手上可能已经磨出了水泡,却还在担心着我回来能否按时吃上饭。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我的察觉

 

我突然意识到,她的抱怨,并非不懂事,而是求助的信号;她的不满,不是任性,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呼唤。而我,作为母亲,却用批评和指责回应了她的求助。

 

想起王纪琼院长说过的话:“陪孩子成长也是父母的修行,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了,孩子才会得到充足的安全感。”

 

陪孩子成长也是父母的修行,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了,孩子才会得到充足的安全感。

——王纪琼

 

 
 

我的做法

 

于是,我开始向内觉察自己的情绪,轻声对女儿说:“宝贝,对不起。”这句话脱口而出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做父母的总是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却常常忽略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当孩子发脾气时,他们往往不是在挑战我们的权威,而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无助和需求。

 

每个情绪化的行为背后,都藏着一颗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心灵。

 

 

...

 

 

从对抗到拥抱

(...)

 

 

“对不起”融化了亲子之间的隔阂

 

回到家后,我首先做的是真诚地拥抱了女儿,然后郑重地向她道歉。

 

我坐在她身边,仔细聆听她描述在厨房的每一个细节——如何费力地磨刀?如何与坚韧的牛肉“搏斗”?如何在快要放弃时又咬牙坚持?

 

我注意到她微微发红的手掌,心里涌起阵阵心疼。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真诚地赞扬女儿的坚持——尽管困难重重,她还是完成了这道菜;我由衷地欣赏她的智慧——在遇到困难时知道寻求帮助;我特别肯定她的体贴——始终惦记着我的用餐时间。

 

当我指出她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闪光点时,她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随着我的话语,女儿脸上的阴霾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被理解后的释然和愉悦。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她主动带我参观她的“劳动成果”,虽然牛肉切得大小不一,萝卜也有些过烂,但在我眼中,这却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一餐。

 

借着这个契机,我们达成了一个重要的约定:今后无论遇到什么矛盾,都要及时沟通,坦诚表达内心感受,绝不让怨气在心中发酵。

 

我们约定要用“我感到......”这样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情绪,而不是用指责的语气互相攻击。

 

因为只有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心灵才能保持清明快乐,亲子关系才会愈加融洽。

 

 

...

 

 

读懂孩子的求救信号

(...)

 

 

从厨房危机到双向成长

这次厨房小插曲,最终成为我们关系的转折点。女儿通过亲身体验,不仅理解了日常烹饪的辛劳,更学会了坚持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并发展出更强的同理心。

 

而我,则学会了在教育中首先关注情绪,其次才是行为的宝贵一课。这种转变让我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相处更加和谐。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正如王纪琼院长所言:“我们要做教育的观察者,找准教育时机,管理好教育情绪,规范教育语言,然后做教育的引导者和回应者。”

 

我们要做一个教育观察者、找准教育时机,管理好教育情绪,规范教育语言,然后做一个教育引导者和教育回应者。

——王纪琼

 

这句话在我经历这件事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教育不是机械地执行某种方法,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给予恰当的引导。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成长。

 

当我们愿意放下成人的傲慢,真正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才会发现:不是孩子在给我们制造麻烦,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求助。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可,就像花儿渴望阳光雨露一样自然。孩子的每一次情绪爆发,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次地震。

 

作为父母,我们不该做那个指责地震造成破坏的人,而应当成为灾后重建的专家,帮助他们在废墟中找到通往光明的道路。

 

我们要学会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密码,那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说:“请看见我!请理解我!请帮帮我!”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

 

 

追随光明,成为光明

(...)

 

 

从觉察到同行的教养之路

 

如今,我更加坚信:早学习,早受益。因为对教育的热爱,我选择坚持;因为见证改变,我愿追随光明,成为光明,既点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在引导孩子的同时,也在被孩子教育着、改变着。

 

“妈,我不是在抱怨!”——那个说“只是想让你能吃上饭”的孩子,教会了我什么是爱!

 

选择成为有觉察的父母,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这不仅改变了我与女儿的关系,更重塑了我对教育的全部理解。

 

系统化学习,浸泡式成长。

——王纪琼

 

真正的教育,永远始于看见,成于理解,终于同行。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中,我们与孩子相互滋养,共同成长,一起走向更加明亮的未来。

 

 

咨询热线:0371-55550996

COPYRIGHT © 2020 心时代父母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1889号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