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斌
时间:2025年9月8日
|前言|
从“职场动力”到“学习动力”
(...)
“要我做”到“我要做”
课程开始,王纪琼院长抛出一个直击成年人内心的话题:“作为家长,我们都是职场中或曾身处职场的成年人。若想让员工或者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你认为需要哪些关键条件?”
这个贴近生活的问题瞬间点燃直播间,家长们纷纷结合自身经历留言:有人提到“薪资要到位”,有人强调“办公环境得舒适”,也有人关注“能感受到被尊重”、“工作有意义”......
在热烈的讨论后,王纪琼院长将大家的观点梳理总结,提炼出成年人主动工作的五大核心条件:财富收入、物理环境、价值感、员工关怀、专业技能。
让孩子“主动学习”的密码
(...)
纪琼院长排序的五大条件
紧接着,王纪琼院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给这五个条件排序,你会如何安排?”
直播间的讨论再次热烈起来。不同的排序方式,反映出家长们对“主动”本质的多元理解。而王纪琼院长的总结,让许多人重新审视“主动”的真正内涵。
他所给出的排序是:价值感居于首位,其次是专业技能,第三是员工关怀,第四是物理环境,最后是财富收入。当这五个条件按此顺序得到满足时,成年人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
纪琼院长由此为接下来的家庭教育内容埋下伏笔:“若将这一逻辑迁移至孩子的学习场景中,便能发现激活孩子主动学习的密码,其实就蕴藏其中。”
第一位:价值感
(...)
让学习成为“有意义的事”
对成年人而言,工作的价值感是主动投入的核心动力;对孩子来说,学习的价值感同样是内驱力的源泉。
若孩子只把学习当作“完成家长的任务”“应付考试的手段”,自然会滋生抵触情绪。
发现学习的意义
当孩子解决一道难题时,不说“你真聪明”,而是说“你刚才反复思考的样子,让我看到你对知识的认真,这种坚持特别有价值”!
带孩子发现学习的“现实意义”——学数学是为了清晰规划零花钱;学语文是为了流畅地给远方的爷爷奶奶写信;学科学能解释“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
尊重孩子的学习成果
哪怕是一张写满错题的卷子,也先肯定孩子“认真完成的态度”,再一起分析问题。
孩子会感受到:我在学习这件事上的投入,是被看见、被认可的。
第二位:专业技能
(...)
帮孩子搭建“能学会”的信心
成年人缺乏专业技能时,会对工作产生畏难情绪;孩子若在学习中屡屡碰壁,觉得“我就是学不会”,自然会选择逃避。
王纪琼院长所说的“专业技能”,对孩子而言,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学会知识的能力”。
教孩子解题方法
不急于“灌输答案”,而是教孩子“解题方法”。
比如,孩子不会做应用题,先帮他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有哪些”,而不是直接告诉“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根据孩子的能力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成绩中等的孩子,不要直接要求“考进前十”。
可以先定“这学期数学选择题正确率提高10%”,让孩子在逐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积累“我能学会”的信心。
保护孩子的学习胜任感
当孩子遇到瓶颈时,可以说“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而不是“这么简单都不会”。
保护孩子的“学习胜任感”,比暂时的分数更重要。
第三位:员工关怀
(...)
用“情感支持”替代“催促指责”
职场中的“员工关怀”,是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家庭中的“学习关怀”,则是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父母的爱,而非压力。
很多时候,家长的“催促”“对比”“指责”,恰恰消解了孩子的学习意愿。
先关注孩子情绪
孩子考试失利时,先问“你现在是不是有点难过?”,再问“我们一起分析下,这次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而不是第一时间说“我就知道你没好好学”。
尊重孩子的学习节奏
有的孩子早上记忆力好,有的孩子晚上思维更活跃,不必强迫孩子“必须按我的时间表学习”。
多看见,少批判
“我看到你今天放学回家先写作业,没有看电视,这份自律特别棒!”,比“这次怎么才考这么点分?”更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第四位:物理环境
(...)
给学习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
舒适、整洁的办公环境能提升成年人的工作效率;对孩子而言,一个专注、有序的学习环境,同样能减少干扰,帮助他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准备一个固定的学习角,不需要多大,但要远离电视、玩具区,摆放好书桌、台灯和常用的学习用品,让孩子一坐在这个位置,就知道“该学习了”。
避免学习环境被干扰
孩子学习时,家长尽量不刷短视频、不大声聊天。
若家人需要活动,可以提前和孩子沟通“你学习的这一小时,妈妈会在客厅看书,尽量不打扰你”。
让孩子参与整理学习环境
让孩子参与整理学习环境:比如让他自己摆放书本、收拾书桌,这种“掌控感”能让他更愿意在这个空间里投入学习。
第五位:财富收入
(...)
“持续赚分”而非“单次高分”
在职场中,“财富收入”虽是成年人工作的基础保障,但王纪琼院长却将其排在末位,这恰恰表明:相较于短期物质满足,“长期内在动力”对激发“主动性”的影响更为深远。
将这一逻辑迁移至孩子的学习场景中,纪琼院长提出了“持续赚分”的理念——正如成年人需通过“持续赚钱”来维持对工作的稳定投入,孩子也需要通过“持续获得正向学习成果”,才能长期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
而“持续赚分”的核心,在于让孩子在稳定的进步中体验到“我能做好”的掌控感。
这种来自内在的正向反馈,才是比物质奖励更持久、更有效的“学习动力源”。
聚焦“持续进步”
聚焦“持续进步”而非“单次结果”。
孩子这次数学比上次多考5分、作文比之前通顺了、坚持一周每天背5个单词,这些“小进步”都是“持续赚分”的体现。
也要及时肯定孩子:“你这一周每天都在坚持,这种稳定的努力,比一次考100分更难得!”
“成长反馈”替代“物质奖励”
当孩子达成阶段性小目标(比如连续两周作业全对),和孩子一起回顾“这两周你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发现认真检查就能减少错误?”,让孩子从“持续赚分”中总结方法、收获信心。
帮孩子建立“长期视角”
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为了一次考试的分数,就像爸爸妈妈工作不是为了一次发薪”。
让他明白“持续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未来才能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这才是“持续赚分”背后,最有价值的“长期回报”。
用“懂”替代“催”
(...)
让主动学习自然发生
王纪琼院长的这堂公益课,给家长们最大的启示在于:激活孩子的主动学习,从来不是“靠催促、靠监督”,而是“靠理解、靠支持”。
当我们把对“职场主动”的思考,转化为对孩子学习需求的洞察。
·先满足他的“价值感”,帮他建立“能学会”的信心;
·用“情感关怀”给他温暖,为他打造专注的环境;
·再辅以适度的激励——孩子自然会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用“懂”孩子的方式,为他的成长搭建支架。当这五大关键条件逐一落地,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便会悄然觉醒,主动学习也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