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雨朋
时间:2025年3月23日
第32期导师班是过年来的第一场导师班,也是我自大三接触导师班后第一次真正走心,并和王纪琼院长、小组成员、工作人员发生互动,产生心灵链接的一场导师班。我收获到了非常多的指导与鼓励,我太想把这四天的感想、成长和与各位老师、长辈之间的互动记录下来了,于是,我开始行动,敲下了第一个字……
第一次接触心时代,是大三跟着妈妈去新乡上导师班,当时从未了解过院长和他的思想的我一上来就接触到导师班这样量级的课,我无法承受。院长在讲台上从两性关系剖析新生家庭时,我吓得要死,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性”,显然当时的我在性教育这方面就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我的量级太低,没办法立刻承接这些内容。
后续我在妈妈的带动下又参加了好几期实操班、导师班以及文聪老师的课程,我也小有收获,但我必须承认当时的我很浮躁,虽然参加了很多次课程,但并没有真正沉下心融入进来,始终感觉课程里所教授的内容离我还是太遥远了。
今年我以三年来的最低成绩结束了我的考研历程,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焦虑,我终究还是要进入社会,开始工作,规划自己的未来了,可是一事无成的我又要如何开始呢?这时,妈妈问我:“要不要和我一起去这次的导师班?”我本想拒绝,但又觉得我又有理由可以逃避找工作了,哪怕只有5天,于是我立即答应。
导师班开课的第一天,工作人员见到我便亲切问候:“早上好!”春风满面,笑意盈盈,一直处于焦虑中的我面对这份热情,心里感觉暖暖的,但却实在无法以同等的热情回应,我的嘴角轻微抽动了,他们应该能看出来我在笑。此时,走在前面大声回应“早上好”的妈妈和默默走在后面“半死不活”的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次我被分到第15组,我自觉坐在最后的座位上,和已经就坐的同组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当然没有主动开口打招呼,心想:“没关系的,即使没有主动打招呼也没关系,我就是个小孩,和大人没有共同语言,况且谁会和小孩一般见识呢?”于是,我在位子上静静等待,究竟在等什么呢,等别人主动和我说话我再应答吗,我也不知道。
开课大概一个小时,院长要求每组成员把目前面对的问题写在纸上,我坐在位子上无动于衷,仿佛岁月静好。但我并不是在逃避自己现阶段的焦虑,而是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许可以借助这一环节向院长求助。
我们要学会求助,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求助能力。
——王纪琼
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焦虑与无助,但我没有向高人求助的意识,甚是悲哉!但又不是可悲至极,因为第一天晚上,院长就讲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求助意识”这一内容,我听了之后突然有种“长出了新脑子”的顿悟感,又突然有种“错失500亿”的失落感,因为我意识到,如果院长晚上的答疑环节就是以早上交上去的白纸上的问题为解答内容的话,我怎么办呢?于是,我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我今晚一定要举手为自己争取求助的机会!
我很幸运!在一次次举手,并告诉自己“没关系,就算今天没有被挑到,还有剩下好几天,我总能找到机会,至少现在我已经有了求助意识”的过程中,我成为当晚最后一个站起来讲述困惑的人。
院长非常耐心的教我接下来如何一二三条的去剖析自己,去行动实操。短短十来分钟的求助与指导过程后,我突然感觉好像也不是那么焦虑彷徨了,是因为我在院长的指导下有了对未来的大致方向和信心吗?是因为我欣喜的意识到自己的大脑中新产生出了“求助意识”吗?是因为我意识到“我”还是敢于为自己举手争取求教机会,感觉自己还不是那么废柴的吗?我想,都有!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当你全身心想学习的时候,你突然发现有一个人竟然愿意全身心的教你。
——王纪琼
接下来的两天,我竟能沉下心来进入课堂,跟随院长的思维时而思考,时而顿悟。于是,我进一步的开始感受,并试图加入小组讨论中。其实我明白自己所谓的“小孩儿”观念只是自己习惯性躲避社交的托词,当我慢慢卸下自己的防备心时,我能看到同组女性长辈们的闪光点,而她们也非常愿意接纳并倾听我的想法。
尤其不能忘的是在第四天的课程讨论中,全组成员为我解答困惑的场景。短短四天的相处中,我看到了她们身上作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我从她们身上汲取到了能量,感恩感谢!
收获最大的是第四天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双圈理论的沟通方法。其实我之前也听过这些内容,但实在没有进行深度思考,但这次听完之后,我有意识和自己平常的与人对话进行了对比,惨不忍睹!
于是,我立马向我正在求助的婷婷姐,参考双圈理论又发出一条信息,原因很简单——我已经学过双圈理论了,那么就应该学着好好说话,可能现在的我对双圈理论的理解还很初级,但是没关系,我只是以前没有使用双圈理论刻意思考的经历与经验,这次我有了思考与经验,下次我会做得更好,我不会一直没有经验,只要我持续坚持思考。
知识不是生产力,使用知识才是生产力。
——王纪琼
最后,我还想谈谈与心时代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对我的滋养。不仅是他们那令我印象深刻的饱满热情,我还看到他们早出晚归,为学员们营造更加舒适上课环境的辛苦付出,看到他们和我一样的同龄人,在工作之余仍然不忘持续学习,结识各种优秀人士;看到他们在学员们下课时,主动靠近的嘘寒问暖,这确实在无形间拉近了学员之间的距离……
尤其是在和婷婷姐交流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从最初认识婷婷姐到如今,虽然我们平常联系并不多,但我们都在成长。婷婷姐对我来说,她的存在和成长其实就是例证,向我展示了女性成长的一种路径,一种可能性。感谢马婷婷、心琳、李佳佳、丁萍萍!
从只是为了躲避找工作才来参加导师班,到真正融入课堂最终满载而归,这不仅是院长课程魅力的体现,更是院长“四两拨千斤”的深厚功力的体现,感谢院长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给我们带来视听盛宴,并带领学员共同自我提升。同时,我感谢我的妈妈——一位意识到要自我觉醒后便积极学习,并带动女儿,托举女儿成长的伟大女性。
最后,希望我能永远记得当下敲字时的激动与敏锐,并将这种情绪作为衡量“成长”的标尺——如果一件事情没办法让我的情绪像此刻一样开心,那它就不是能令我成长的事情,我也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这件事上,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就用来多听课,多成长。
诚挚希望与院长、与心时代链接的“无穷远方、无数人们”能够安宁安乐、共生共荣!谢谢!